@haselina:如今,當我們討論色彩時,更多的是流行趨勢或色彩搭配。雖然有些設計師認為色彩理論是一些純粹美學層面的內容,但實際上,色彩對于用戶的心理、行為、情緒上的影響更深遠,最終會反映在用戶體驗和行為反饋上。
經過深思熟慮的配色最終會從「不錯」提升到「優秀」。當然,色彩理論是一個相對復雜的課題。
從UX角度來說,色彩所涉及的遠不只配色這一個緯度。從色彩的基礎特征,到用戶心理研究,逐步過渡到最有價值的部分:通過意想不到的搭配營造對比,使用協調的組合使人愉悅,讓特定色彩最大化地發揮價值,達成設計目標等等。
內容較多分成上、下兩篇,總目錄如下:
一:東方傳統色彩
二:西方傳統色彩
三:東西方色彩象征寓意對比
四:即學即用的配色方案
五:總結
一:東方傳統色彩
1. 中國傳統色
相信很多人看京劇時,心里都有過疑問,為什么關公的臉是紅色的?張飛的臉是黑色的?其實這些顏色與人物性格有關。古代戲曲多以露天演出為主,為了更好的表現演員的面部表情,會使用對比強烈的顏色,以強調五官,突出人物特點。
一般來說,紅色代表忠勇正直,藍色代表剛強驍勇,黃臉代表兇狠殘暴,白臉代表陰險狡詐,黑臉代表了直爽剛毅。
那么這些顏色的寓意是誰來決定的?其實古代戲曲在使用顏色時,就借鑒了中國傳統色彩觀。
中國傳統色以青、赤、黃、白、黑的五色為代表,不止京劇,建筑、繪畫、服飾上都有廣泛的應用。
1.1 五色觀的形成與象征意義
陰陽五行的產生與發展,為五色賦予了更深遠的含義。五色被認為是構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與其它五行相關聯。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東、南、中、西)、五時(冬、春、夏、長夏、秋)、五音(羽、角、徵、宮、商)、五氣(寒、風、熱、濕、燥)等成為一個可以相互轉換、相互比附的系統。在這里,色彩已經成為一個邏輯推理方式和思想認知圖式,大千世界的五顏六色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并通過對物象的視覺轉換成一種對內視心象的文化反思。
一般說的五色指【五正色】。正色以外的顏色稱為間色。
古代對顏色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在這里明確【五正色】的含義 :
- 青:是從藍染植物中提取出來的顏色,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
- 赤:被形容火一樣的顏色,介于絳色和朱色之間
- 黃:自宋以來為皇家專用
- 白:從古代起,女子就追求白皙的皮膚。秦漢時期,女子使用【胡粉】化妝,它的用途跟粉底類似,可使皮膚白皙
- 黑:因辨識度較高,常用于書寫。三國時期的書法家,以制墨聞名,它使用的原料是松木燒出來的煙灰,這樣制成的墨帶有淡淡的灰藍色
1.2 五色觀的意義
五色觀受儒、道、佛、陰陽等思想的影響,衍生出豐富的寓意。我們都知道黃色代表皇權貴族,皇帝穿黃袍,但在秦朝,秦始皇穿的是黑袍,因為他信奉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相生相克,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道家主張【玄學】,玄色泛指【黑色】,因此黑色也被道家推崇,古代山水畫家深受道家影響,因此水墨之風一度成為主流。
與道家相比,佛家的色彩豐富很多,從佛教壁畫的用色可見。【青綠色】是壁畫的常用色,象征著佛教精神的和諧境界。
儒家則把顏色歸入社會秩序的范疇,認為人們依據官位等級、宗教祭祀等不同的身份和場合,要穿不同顏色的衣服。儒家視【正色】為尊,厭惡【間色】。
1.3 五色觀的應用
五色觀滲透中國的方方面面:
- 服飾方面:紫色屬于特殊的【間色】,常常超越正色受到皇室的推崇
- 建筑方面:皇家建筑和宮殿等象征著權貴的建筑多以黃和紅色為主,故宮的屋頂多使用黃色的琉璃瓦,屋頂之下的墻多以紅色為主,赤生黃,火生土,寓意江山穩固。平民建筑風格極為樸素,淡雅。多以黑白灰為主,徽派建筑尤為典型
- 繪畫方面:除了受道家的水墨畫影響,中國古畫也常用朱紅色和青色,所以【丹青】可以直接來指古畫,優秀的畫家也被成為【丹青妙手】
總結
中國傳統色是帶有很強的傳統韻味的,融合了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思想,幾千年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
2. 日本傳統色彩
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多山的地形、廣闊的森林、四季分明的氣候,造就了它多變的自然色彩,長久以來培養了日本人敏感的視覺神經。
2.1 日本傳統色的演變
- 奈良時代
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學習,當時唐流行一種以【黃、綠、褐】或【綠、赤、藍】三種釉色為主的陶器,后被稱為“唐三彩”。唐三彩被帶回日本后,陶藝匠仿制了以綠、白、褐為主的【奈良三彩】廣為流傳。
- 平安時代
日本貴族生活奢靡,喜愛豐富多彩的顏色,貴族女性出席正式場合時,穿著由五到十二件衣服組成的【十二單】,顏色多以赤、橙、紫、青,顯得明艷大氣。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也有大量的關于貴族服飾的描寫。
- 室町時代
日本受禪宗和武家文化的影響,在中期形成以幽玄、侘寂美學為主的【東亞文化】。這一時期,中國宋元水墨畫被大量帶回日本,保存在將軍府、寺廟,被武士、僧人喜愛和模仿。
- 安土桃花時代
武士當權,經濟發達,追求華麗絢爛之美,大量運用金/銀片作畫。武士當時的建筑和裝修也很華麗,尤其喜歡金碧輝煌的彩繪屏風,展示財力。
- 江戶時代
德川幕府為防止庶民生活奢侈,頒布【禁奢令】,其中對服飾的顏色和用料有著嚴格的規定,因此百姓多以樸素的木棉布料為主。這也催生了【四十八茶白鼠】的茶色系和鼠色系。
2.2 日本傳統色的形成與象征意義
2019年,日本進入令和時代。為了慶祝新時代的到來,日本流行色協會公布了:梅、董、櫻為代表色,這三種顏色來源于日本常見的花朵,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希望美好的自然之美在未來延續。
提到日本色,最多的是白色和紅色,白色在日本是神圣、純潔的象征,日本傳統紅色有猩猩緋、胭脂色、赤紅、栗梅等,朱紅色在日本被視為對抗妖魔的顏色,宮殿和神社都有很多朱紅色的建筑。
藍色也是日本的代表性顏色,在明治時期廣泛使用,稱【日本藍】。
勝色因顏色有勝字,有好運的寓意,經常出現在武士服飾中稱為【軍勝藍】。
紫色在古代受日本皇室喜歡,象征著典雅尊貴,在平安時代流行著一種泛著亮藍的紫色,叫藤色。藤花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濃郁的花香,因此在日本貴族女性中流行。
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日本人在萬物生息中感受色彩的自熱之美。作為一個內斂的民族,日本色彩始終蘊含著日本人的細膩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
3. 韓國傳統色彩
3.1 韓國傳統色彩的發展史
韓國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且認為其是維持社會平衡的重要準則。
食物方面:韓國代表食物 – 拌飯,以菠菜、泡菜、雞蛋和辣椒醬等色彩鮮明、味道豐富的食材搭配,體現五行的五色五味。
建筑方面:韓國傳統建筑上,色彩靚麗的彩繪被稱為【丹青】,它主要使用青、赤、黃、白、黑五色進行設計,通過顏色和圖案來表現主人的階級和地位。
服飾方面:紅與青、紅與黑、黑與白,是韓服中常見的配色,象征著陰陽調和。在傳統婚禮中,新娘新郎的韓服、禮物、裝飾等其配色也寓意著婚姻美滿幸福。
3.2 韓國傳統色的形成與象征意義
青:在韓國象征春天、朝氣、希望和理想。韓國的傳統繪畫喜歡用青色,青山綠水是當時人們理想的自然寫照。有【高麗秘色】之稱的高麗青瓷,釉色接近于翡色,造型流暢,云朵、白鶴等仙氣飄飄的裝飾,如蕩漾在碧藍色的天空中,寓意祥瑞之意。
紅:常用于祈福辟邪,韓國人冬至要吃紅豆粥,寓意可以消除厄運,來年幸福安康。韓國足球隊被稱為【紅魔鬼】,他們穿的是傳統紅色,在如今,紅色也成為了熱情與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標志。
白:象征著純潔、克己、正直,以前的韓國人認為太陽光是白色的,對太陽的原始崇拜也讓他們對象征光明的白色推崇至極。韓國民族普遍喜歡穿素白的韓服,自稱白衣民族。韓國王朝時期,白瓷制作工藝精湛,有純潔、節制之美,代表學者誠實正直的品行。
黃:象征著尊貴和權利,高宗是大韓帝國的開國皇帝,他稱帝時就是黃袍加身,王妃也是穿著黃圓衫。首爾的市花是金黃色的迎春花,象征著希望與和平。
黑:象征著禮節、高尚、制度。韓國古代士大夫頭戴黑色斗笠,日本統治時期,政府規定學生穿黑色的校服。2014年,調查機構蓋洛普以【韓國人的色彩偏好】為主題進行調研,結果顯示:韓國人最愛黑色衣服。黑色在現代也一改過去威嚴的象征,成為高級、優雅的代名詞。
韓國色彩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在發展中也逐漸與民族文化融合,寄托了人們追求的陰陽協調與自然共存的美好愿望。
小結
東方色彩的范圍廣泛,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色彩都可以納入為東方色彩,亞洲各國文化有共性也有差異,相同的顏色可能也有著不同的內涵,東方色彩在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下發展,形成百花齊放的狀態。
二:西方傳統色彩
如果東方色彩,可以在東方畫家的水墨畫中找到,那西方色彩就存在于西方畫家手中的調色盤中。莫奈說【多彩的沉靜讓我的心保持清醒】這位印象派畫家,一生都在追逐光影下瞬息萬變的色彩。正是印象派完成了繪畫中色彩造型的變革,在它之前,西方色彩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
西方顏料的發展史
傳統的東方色彩多使用天然燃料,西方色彩在最初也是如此。隨著16世紀科學的發展,西方色彩開始走向一條與東方色彩大相徑庭的發展道路。
- 舊石器時代
尼安德塔人使用紅色的赭土做身體彩繪、裝飾工具和武器,人們在法國拉斯科洞的壁畫上,發現了石器時代人類使用黑色、紅色、黃色顏料繪制的圖案,這些顏料來源于多種礦物,如氧化鐵、赭石和赤鐵礦等。
- 古希臘時代
一直以來,大眾印象中的古希臘雕塑都是白色的,但研究發現雕像表面含有少量的顏料物質。由于風化、過度清潔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可能原本彩色的雕像已經褪色了。德國考古學家指出:古希臘時期的綠色顏料來源于孔雀石,藍色來源于自藍銅礦,紅色來自朱砂,黑色來自于燒焦的骨頭、藤本植物等。
- 中世界時期
一些礦物顏料如紅赭石、黃赭石、石灰白等被畫家使用,他們直接把原料用刀削成小木棍當粉筆使用,意大利畫家甚至用綠色的泥土畫皮膚。
文藝復興早期,蛋彩畫成為主流創作方式。典型的蛋彩畫使用手磨的天然顏料粉,混合蛋清或蛋黃,有時也會添加亞麻仁油、清水、酒精或薄荷油等。這些顏料干的特變快,顏料沒干時,色彩非常淺,但干了之后會非常深且有光澤。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很多畫家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創作的。
- 文藝復興時期
油畫取代蛋彩畫成為主流。油畫是在顏料中添加干性油作為粘合劑,常用的干性油為亞麻籽油、核桃油、紅花油等。以提香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因用色上較為大膽而盛名。實際上,在當時的威尼斯染工、玻璃匠以及陶瓷藝人的用色也都非常大膽。最常見的是藍銅黃、雌黃、朱砂等顏色。
- 16到17世紀
牛頓的光學研究,表明棱鏡可以將白色發散為彩色的光譜,為日后印象派提供了科學依據。
- 18世紀初
合成顏料開始出現,最初顏色為普魯士藍,不僅價格低廉且穩定性和耐光性強,一改歐洲顏料昂貴和容易褪色的問題。
普魯士藍在19世界傳到日本后,被浮世繪畫家廣泛使用,比如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
- 18到19世紀
水彩畫在西方流行,它是用水來調和顏料,多用于素描。尤其在英國,水彩畫成為精英和貴族的消遣方式。
英國畫家透納創造了大量描述歷史、地貌和神話的水彩畫,他善于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系而聞名于世,尤其對水氣彌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將水彩畫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透納尤其喜歡一種黃色的顏料【印度黃】來描述陽光明媚的海景。
- 19世紀
19世紀的科學家,在分析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組成的太陽光色后,指出物體有吸收光和反射光的能力,成為印象派誕生的科學依據。
印象派畫家簡化了調色盤,使用最接近太陽光的顏料來調色,對莫奈、華沙羅等人的調色盤研究表明,鉛白、鉻黃、朱紅、玫瑰紅、群青、鉻藍和鉻紫是他們經常使用的顏色。
三:東西方色彩象征寓意對比
東西方色彩的寓意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是由地理環境和宗教文化所決定的。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黃土地上,自稱【炎黃子孫】,自然對黃色極為崇拜。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海洋資源豐富,航海是他們進行貿易、探險、活動的主要方式,所以藍色一直被視為高貴的顏色,貴族的血統在英文里為【blue blood】。
宗教文化的差異,也體現在色彩的象征意義上:東方文化受佛、道、儒等思想的影響,而西方,基督教有著極高的地位,《圣經》的故事一直是油畫的重要主題之一。
白色:受基督教影響,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幸福、新生的意思。當圣誕節、復活節等與基督教有關的節日時,神父也會穿上白色的祭衣,女性在婚禮上穿白色的婚紗。
在東方國家,韓國崇尚白色的太陽光,日本視白色為神靈的顏色,所以與西方的意義相同。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白色是不吉利的顏色,中國人參加葬禮時穿白色衣服,還會用【白吃白喝】形容霸王餐。
黑色:在東西方色彩文化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死亡、毀滅、邪惡等負面意義。拉丁語的黑色為【ater】寓意殘暴、魔鬼,英語中有兇殘的意思。所以在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畫中,經常看到黑色的惡魔。然而在14-16世紀,歐洲頒布了服裝限制色的法律,把黑色視為權利、尊貴和謙卑的顏色。
紅色:在西方,紅色使人聯想到流血、暴力事件,有殘暴、血腥的意思。紅色還是耶穌鮮血的象征,經常出現在基督教的宗教畫里。中世紀,皇室用紅色代表上帝賜予的權利。
與東方一樣,紅色在西方也有著慶祝的含義,紀念日【red letter day】代表著重要的日子。我們熟悉的圣誕老人也穿紅色的帽子和紅衣服,這個經典的形象起源于德國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在1864年,德國基督教尼古拉和圣誕老人,上了美國雜志《哈珀斯周刊》的封面。在此之前,圣誕老人穿的是棕色衣服。
黃色:在西方有膽小、卑微、欺騙的意思,還會使人想到金錢,因此它也象征著黃金,這與中國代表富貴的寓意類似。
藍色:在西方,象征著高貴、神圣、智慧,藍色也是憂郁和悲傷的顏色。
從東方到西方,色彩在不同背景下的內涵與發展也不同,這也影響了色彩在品牌設計方面的應用。在下篇文章中,結合實際案例將具體說明。
原文地址:UX Talk(公眾號)
作者:haselina
轉載請注明:學UI網 » 中西方傳統美色的差異和應用-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