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各位好,這里是千夜,一個儒雅隨和的肥宅設計師。目前工作在山東,主要工作是做B端產品的UI/UX設計。業余時間會在網上寫一點兒東西,站酷和UI中國ID:千夜Ryan_Vision。同時有空的話也在UI中國平臺的審核志愿小組做審核。
本期嘉賓簡介:

咩咩:千夜老師您好,感謝接受LEO設研所的訪問,請做一下自我介紹。
千夜:各位好,這里是千夜,一個儒雅隨和的肥宅設計師。目前工作在山東,主要工作是做B端產品的UI/UX設計。
業余時間會在網上寫一點兒東西,站酷和UI中國ID:千夜Ryan_Vision。同時有空的話也在UI中國平臺的審核志愿小組做審核。
(我的ID千夜,來源于我最開始玩網絡游戲時給自己起的名字,并不是千頁豆腐的意思。)

咩咩:最近《三十而已》話題很火,有人說30歲以后設計師要考慮轉行,也有人說設計師不是青春飯可以做一輩子,您打算在30歲時繼續從事設計師職業嗎?
千夜:三十歲距離我還很遠吧,畢竟我今年才二十六,還有四年的時間去思考未來的路。
我身邊的一些設計比較厲害的朋友他們在談到職業規劃這個問題的時候,都說三十多歲以后要開個雜貨店~做點小生意之類的。
但是我也沒有看到他們真的不做設計轉行了,這可能是一種現狀,喊著設計師三十歲以后不行的人反而是在行業中苦苦堅持的人。
但是三十歲這個分水嶺真的能淘汰掉一部分的設計師,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如果你從大學畢業到三十歲的這段時間里面沒有努力提升自己,那么你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也不會很高,基本上公司要是有啥變動,你離職后就很難找工作了。
30歲以上的設計師是否還有出路這個話題延伸出來另一個角度:設計執行與設計管理。
就像我上面說的,很多30歲的設計師都喊著想轉行,但是他們依舊在堅持。不過這種30歲(35歲)危機的壓力感最大的危害是讓很多年輕人開始恐慌,當很多剛做了一兩年設計的新人都想脫離設計執行往管理崗 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變成了一種比較混亂的事情。
我覺得很多設計師應該對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的路線,不要因為覺得30歲還在做執行就會一定被淘汰,這是個偽命題。

咩咩:在設計之前您一般會進行那些調研?
千夜:畢業以后主要做的產品就是B端產品。每個做B端產品設計師面臨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像我們的話,或者是被動的接受業務方的需求,或者是去跟使用產品的用戶去實地訪談、調研。
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我第一次出去調研,我們當時計劃上線一個產品去替代一款舊產品。
在最開始我對我們設計的產品信心滿滿,在視覺上比舊產品好了太多。但是我們被調研的那個用戶拿出手機開始使用舊版產品操作的時候,我們都驚呆了。復雜的工作流程完全流暢的做了下來。
我們預估了一下,使用舊版產品完成一套流程的時間比我們的新產品還要快40%。而且用戶完全不care舊版軟件的視覺。
然后就是多調研,我在19年的時候經常出差去找用戶跟隨調研,確實發現不同用戶的習慣差異非常大,而他們對于一款B端產品使用功能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這些是沒有辦法通過頭腦風暴等方式能夠感知到的。
另外的話,B端產品的設計師了解下「利益相關者地圖」這一類的知識也是蠻有用的。


咩咩:馬上秋招了,很多設計專業的學生要找工作了,您對應屆生面試設計師崗位有什么建議嗎?

咩咩:用戶增長是互聯網人的永恒話題,您對此還有寫文章,能簡單聊聊用戶增長設計嗎?
千夜:用戶增長其實并不是一個永恒話題(杠精本人),關于用戶增長設計,我其實是去年在一個論壇上看到有人討論,稍微做了一下學習。
早年間的互聯網行業中有一部分的公司都是盲目跟風,看到互聯網+這個概念很熱門,就跟風搞一下。也有的公司是出來割韭菜的。這兩種公司在早年間互聯網初創公司中比例不小,但他們是很少講增長概念的,講得最多的還是落袋為安。
后續故事從17年開始,資本冷靜,很多不成熟的公司開始消失后,市場上剩余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同行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舉個例子,A和B是同一方向的在線教育平臺,如果用戶在A平臺付費了,那B平臺就很難再從這個用戶的身上再賺到錢了。因此他們都需要把自己的用戶群體維護的更好。
所以很多公司開始看重增長黑客,也就是以收入增長為最終目的的用戶各項使用指標的增長。
如果對增長黑客非常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增長黑客》 (〔美〕肖恩·埃利斯著)這本書。從方法論到實戰的案例非常全面。
個人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的就是方法論其實只是實戰的一種支撐,作為一個生活在2020年的互聯網從業者,或許你對書中的一些案例沒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因為當時的產品的體驗環境不同。
從這個角度又可以擴展出一個結論,很多人缺失的不是方法論,而是缺乏理論運用后,再進一步改進問題的能力。就像你穿越到十九世紀,你通過理論、數據分析出汽車在受到碰撞后乘客的受到嚴重傷害的概率很高,然后呢?你是否能設計出汽車安全帶?
回到增長本身這個話題,很多產品由于過多的重視這一類數據指標,一味為了提升這些指標,產生了一些指標提升但是破壞用戶體驗的設計,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咩咩:您平時的能力成長來自何處?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汲取靈感的方法能分享給大家嗎?
千夜:設計能力的主要增長來源于工作,公司更看重的是一個設計師在真實工作中展現的水平,這也是你提升主要收入的方式。
其次來自于練習。設計師為了提升視覺可以多做一些飛機稿、創意設計和Redesign等等。
但是某些論壇現在的吹捧風氣真的有點兒過度了,我其實不想說,因為我也經常在別人的作品下評論666。
但是真的不要沉浸在網上給你的這種吹捧感里,這種感覺不會讓你的能力更厲害,只會讓你變得膨脹,時間久了你反而很容易聽不進去哪些跟你相反的意見。
至于靈感的來源,站酷、UI中國、花瓣。我平時會用Eagle管理素材,網上也有一些已經按照分類打包好的Eagle素材包,直接下載解壓就可以了。


咩咩:您對未來的規劃有哪些?

咩咩:有沒有什么最后想說的?
千夜:最后講個故事吧。
去年年初有一個設計師找到我,他覺得很苦悶,又或者說很不平。
他跟我講現在找工作好困難,同一個崗位有幾十個人在競爭。我跟他詳細聊了聊,能感覺到他對于跨行業轉入UI設計行業的人非常有意見。
原因的話,簡單來講:”他們不是真的熱愛設計”。
可能是因為我接觸了太多的設計師了,各式各樣的人我都見過。我能理解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法,但是這種想法確實是比較片面的,因為大多數的人在行動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趨利性,我在報考大學設計類志愿的時候還會有親戚建議我報考一些畢業工資較高的設計專業。
因此你所在的行業如果到了風口,就一定會引來許多人跨行業而來,與你進行競爭。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與其說你討厭這些“不是真正熱愛設計”的人,還不如說是因為UI設計作為一個“風口行業”涌入了太多跨行業的設計師,讓你產生了焦慮。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一些跨行業進入UI/UX行業的小伙伴身上。有的設計師,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認為可以輕輕松松培訓四個月后賺一筆大錢。
但是實際情況與他想的不符。他只能找到一家普通的互聯網公司,從初級設計師開始做起。大部分從別的行業。轉入到這個行業中的設計師都會遇到類似的窘境。
但是我跟一個小伙伴交流之后,我發現有他的思維很奇怪:似乎在不愿承認自己是因為薪資高才進入這個行業,并堅信自己是因為真正的喜歡設計。
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是是否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給到了我一個類似于“社會期望性回答”的回復,但是從平時的交流中我真的沒感受到他對于設計的興趣。
我想明確一點的是,為了賺錢進入一個新的行業,真的很正常。
對于UI/UX這個行業,你到底是真心熱愛設計,還是為了來賺到更多的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都不影響你成為一個比較合格的設計師。細究下來,一個是以熱愛為主要驅動力,一個是以物質為主要驅動力。只要有驅動力,就能支撐你去將這件事情做好。
但是太多的設計師都受到了外界的影響(所謂的圈子鄙視鏈、所謂的面試話術),說久了自己都相信是真的喜歡設計大于來掙錢,但是做起來又覺得迷茫,因為當你的潛意識里認為的驅動力和實際的驅動力不符的時候,很難產生積極的影響。
再強調一遍,為了高薪資進入這個行業真的很正常,而且當你正視這件事并把為了掙到更多的錢當做第一驅動力的時候,你也可以在這條道路上跑的飛快。但是需要正視兩個問題:
1、“物質驅動”與“熱愛驅動”相比,會顯得后勁不足
如果是從三年以下的設計師來看,這兩者之間的水平差距并不大,但是如果長期看五年以上的話,以“熱愛”為驅動的設計師的能力要比追求“高薪資”為驅動的設計師高上一截。
所以說,在工作的過程中,也稍微培養一下自己對設計的興趣,這樣會能你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點兒。
2、明確你的職業發展路線
我在前年寫的一篇心得里面提到過,對于跨行而來的小伙伴們,在決定進入UI/UX設計行業中之前,你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大學期間讀的專業是否真的沒有前途?
很多的專業在剛畢業的時候就業后待遇非常差,但是長期來看發展還是非常棒的。如果你覺得設計行業只能做幾年,而自己大學學到的專業是長期看好的,那就趕緊回頭吧,為了每個月多掙這么千八百的就放棄自己大學四年才學出來的專業,真的不值當的。

原文地址:Leo設研所(公眾號)
作者:Leo設研所
轉載請注明:學UI網 » 【大咖專訪】千夜:不要因為覺得30歲還在做執行就會一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