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問我,做設計是不是年齡大了就沒有競爭力?為什么到了27,28感覺不上不下,是不是選錯賽道了,或者該轉型產品經理或者運營,那么大齡設計師我們該怎么去應對競爭,今天分享一些我的思路。
為什么會有年齡歧視?
之前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在2007年斯坦福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說“我想強調年輕和技術的重要性,年輕人更聰明”。這說明其實不止是我們國內,在海外也出現了一些公司年齡歧視的問題。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的產生?我覺得和今天互聯網發展有關,今天的互聯網重視的創新而不是經驗,因為互聯網變化的速度決定了,我們隨時需要接觸和學習新的東西,而學習和創新能力,確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經驗好像是年齡的代名詞,互聯網從業者不像律師、工程師那樣資歷越老越吃香,設計師你工作年頭越多,思維就越會被認為固化。
設計師是否存在年齡歧視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不止是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在硅谷也是如此。我了解過很多阿里的朋友,每個級別對于年齡段都有明確的限制。高層們也更愿意用一些年輕的設計師,更有突破能力的設計師。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經驗≠能力?
年齡歧視歧視早在幾十年前就存在,雖然1967年《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ADEA) 就出臺了明確法律條例:要求保護40歲或者以上的員工免受年齡歧視。但沒有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有加重的趨勢,在當時,即使是有法律的保護,很多40歲以上的工人都找不到工作,這一點在當年的很多電影里面都有刻畫。
創意領域其實有著特定的年齡觀念,比如有些崗位設置就是給年輕人做的。扎克伯克的話就證明了,選擇創意和設計這個崗位,就應該接受隨著年齡增長,創造力和創意逐步消逝的現實。比如最新的一些技術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都是年輕人在做。人的年級大了學習能力也相應降低,再掌握某些工具花費的時間成本要高很多,就算在硅谷工作也同樣面臨這些問題。
每年AIGA都會在全球做一個調查,了解設計行業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在2019年的設計普查中,調查了約1w名設計師的年齡,性別,薪水等。從圖中看出,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在35歲,60歲以上的只有279個,大多數設計從業者還是比較年輕的,雖然也有幾十位設計師認為年齡歧視是行業里比較大的問題。
也有人反對年齡歧視,因為他們認為豐富的經驗能幫助他快速找到設計的核心。但是面試的時候,總會有人因為年紀大被拒絕,哪怕他們有些擁有二三十年的經驗,也會被認為不再具備創新的能力,結果還是很殘酷。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很多設計師將經驗視為資產,因為你已經做過很多成熟的產品,能給客戶提供很多優質的服務,而且很善于溝通。但是你絕不能以此沾沾自喜,失去了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今天的互聯網已經是一片紅海,有時候你的經驗反而無法幫助你去創新,當需要對業務有突破力的設計時,往往會被局限住思維,而表現平淡。
如何應對年齡歧視?
1.做減法,讓自己學習更專注
2.不要害怕學新東西
年齡大的設計師都一定的弊端,包括我在內,比如工作久了思維很固化,比較有惰性;舒適區呆久了,對生活也沒有什么興趣。好奇心也少了,喜歡的事情,愛好都是固定的不愿意折騰。所以為什么科技行業互聯網公司喜歡用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想法和拼勁更強。
在這個階段,很重要一個轉變就是必須要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卻有幫助的事情,因為這些你不會的事情才能幫助你成長。比如做管理,很多設計師都覺得管人麻煩,自己不喜歡向上溝通,所以不喜歡做,那再過兩年你可能離淘汰也不遠了。
3.更加勤奮和自律
年齡大的設計師比年輕設計師更有耐心,思考問題也更加成熟,當他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候,不會去抱怨。而是去更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他們也不會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所以,這個階段,你必須更加勤奮和自律。我身邊認識的優秀的人,比如設計日記的創業顧問-張萌萌姐,就是一個超級自律又勤奮的人,每天早上5點起床,每年出一本書,每天做直播,堅持寫作。同時每年做分享,正是因為這些堅持才有了現在的事業。
另外,生活的經歷也能幫助我們更全面的思考。我身邊那些優秀的設計師,一直是長期學習,不斷的以人為師,以身作則的過程中。比如知名產品公眾號唐韌老師,早上堅持寫作看書,下午進行項目實踐,晚上和同學上課教大家寫作課。他們好像永遠不疲憊,你說他們還擔心事業么,他們正在經歷自己的第二春。
雖然年紀他們無法改變,但是勤奮和自律讓他們快速進步。不信你看看,你公司那些設計總監,那些優秀的設計師,身上一定具備著持續學習的特征。
最后?
原文地址:我們的設計日記(公眾號)

轉載請注明:學UI網 » 設計師有年齡歧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