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頁”主要是“給他人看的”,更注重突顯自己魅力。在滿足使用效率的基礎上,需要通過產品設計手段幫助用戶“樹立人設”、“輔助吸粉”、“助力變現”,從而使用戶和平臺實現雙贏,打造一個更完善的生態。
下面是關于“個人主頁”設計相關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個人主頁”是一個聽起來很熟悉,但又跟“個人中心”傻傻分不清楚的一個模塊,一般情況下處于APP底Tab的最右邊,通常喊它為“我的”。

個人主頁和個人中心的區別是?
什么是個人中心?
什么是個人主頁?
當然,還有一些產品,它既包含“個人中心”,也包含“個人主頁”,如下:
設計“個人主頁”前思考什么?
如何進行“個人主頁”的設計?
?1.樹立人設
大V、商家等角色的用戶,會把頭圖打造成自己品牌的招牌,輔助瀏覽者快速了解自己定位。
不過,頭圖尺寸占比要把控好。尺寸大小會影響界面的“屏效比”和用戶“上傳門檻兒”,對產品核心數據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b.個人信息區
個人信息區,也是作者的基礎資料。一般包含著:用戶的昵稱、賬號、簡介、標簽、粉絲關注量、關系鏈等信息。這個區域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信息親密度”和“信息優先級”。
信息親密度:指的是如何將更親近的信息,以信息組的形式傳遞,減少用戶認知成本。
比如下圖,常見的社區或內容類產品針對“個人信息區”的處理方式(同一顏色的色塊代表親密度更強的信息。)
同時,“信息組”與“信息組”之間也需要處理好親密度,比如“小紅書”和“instagram”的“好友關系鏈”與“關注按鈕”是放一起的,方便用戶快速作出“關注”決策。
c.作品區
單從排版美丑來評價是不負責的,那么如何決策哪種處理手法“對”的呢?
這需要通過自己產品定位分析,以及通過不同布局方式進行上線測試,重點觀測核心數據(用戶消費時長/作品消費個數/關注率等)的影響情況來決策。
2)作品信息外顯:
除了作品本身,它的“輔助信息”也是幫助用戶做決策的重要因素。
比如:“Before”除了對作品熱度信息(瀏覽量、評論量等)外顯以外,更強調和引導用戶進行互動,如:收藏、分享、評論、充電;“剪映”根據產品屬性,更強調“使用數”和“作品的描述文案”;“抖音”作品僅外顯“點贊數‘,同時通過“置頂”和“剛剛看過”提升用戶決策效率。
2.輔助吸粉
3.助力變現
也可以開通付費咨詢模塊,通過幫助用戶解答問題實現變現。
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付費Live課程。
再來看下像嗶哩嗶哩、抖音、火山、QQ音樂等平臺,在個人主頁都有輔助用戶變現的入口。
再比如,instagram也提供B端用戶開店鋪功能。
以上,是關于“個人主頁”如何助力用戶變現的案例,其實玩法還有很多,這里僅提供一些思路,大家平常玩APP時可以多關注下。
總結
以上,是“個人主頁”設計相關思考,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作者:蘇大牙
轉載請注明:學UI網 » “個人主頁”設計相關思考